世界中医药发展协会官方Email: support@wtcma.org
+(313) 7479990 English 繁體中文

孩子出现这几种情况是生病了,家长要注意!

孩子出现这几种情况是生病了,家长要注意!

小儿抽动综合症

抽搐障碍(tic disorders,T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其特点是突然、快速、反复、无节奏的运动或发声,包括一些简单的形式,如眨眼、做鬼脸、清嗓子;还有一些复杂的形式,如身体扭曲、秽亵言语(如脏话)或重复别人的词或短语。

TD 可伴有诸多行为心理问题,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睡眠障碍、情绪障碍以及自伤行为等,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和正常的学习生活,同时对家庭、学校及社会也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病因病机

西医角度

西医认为,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神经递质失衡等方面关系密切。近年来,多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显示,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的大脑中存在着结构异常,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网络功能失调可能是发病的主要机制,其症状的严重程度与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功能亢进密切相关。

 

中医角度

中医学古代文献中并无“抽动障碍”或“抽动症”等类似的病名记载。

现代中医学者多认为抽动障碍应归于“抽搐”“慢惊风”“瘛瘲”“肝风证”“筋惕肉瞤”等疾病范畴,其中又“肝风证”和“慢惊风”为多见。古代中医学多认为该病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产伤、窒息、感受外邪、疾病影响、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1]

本病病因可归为4点:

①脾肾虚,肝有余。

②肺脏娇嫩,易感外邪。

③脾常不足,痰火风互结。

④心肝常有余,易热易惊,神气易动。

病理基础为阳动有余,阴静不足,病理因素为风、痰、火、虚。

病机关键为肝气失调;无论风痰恋肺、上扰心神,或脾虚生痰,或肾虚肝阳亢动,最终触动肝风,痰火风动,阻滞经络、四肢,发为抽搐。风为阳邪,易袭阳位,风与痰相互鼓动,上达头面则挤眉弄眼,咧嘴吐舌;痰阻气道则咽痒不适、喉部发声;风痰流窜,则发生头颈、四肢肌肉抽搐;痰与心火互结,则秽语连篇。

 

床表现

抽动可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

【运动性抽动】是指头面部、颈肩、躯干及四肢肌肉不自主、突发、快速收缩运动,表现为眨眼、噘嘴、皱鼻、摇头、耸肩、甩手、举臂、踢腿、收腹动作等;

【发声性抽动】实际上是累及呼吸肌、咽肌、喉肌、口腔肌和鼻肌的抽动,这些部位的肌肉收缩通过鼻、口腔和咽喉的气流产生发声,表现为发出吸鼻声、清嗓声、尖叫声、犬吠声、秽语等

 

治疗

儿童抽动症的治疗一般需要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并重,在整个治疗期间,家长、老师以及身边的同学均需对患儿进行辅助。

要告知与患儿接触较多的人,抽动及其行为障碍是一种疾病,是患儿无法自控的,并非品行问题,不要过分的关注患儿的抽动症状,健康的教育方式至关重要。

 

西医常规治疗

1.药物治疗

目前国内新版指南对推荐治疗 TD 的一线药物有:

硫必利、舒必利、阿立哌唑、可乐定等;

  1. 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疗法有:心理行为治疗、教育干预。

 

中医特色治疗

  1. 中医辨证治疗

1️⃣ 初期从肺论治,兼顾肝脏

小儿 “肺常不足”,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故小儿卫表尤弱,外邪每易由表入里。风气留恋,内外相招,外风触动内风。肺主治节,宣降失常,水津失布,与热相合,痰浊内生,痰热蒙蔽心神,故肺病时可以出现秽语连连。小儿肝常有余,阳常有余,肝风易动。外风引动,痰风互 结,痰随风动,阻滞气机,扰乱心神,上扰清窍, 横窜经络,使患儿出现性情及行为上的各种异常表现。可见本病早期发生责之于肺,关乎于肝,二脏相互影响。

发病初期症状多集中在颜面、颈部,抽动部位轮替不定,反复发作,并以头面症状为主,与风邪致病特点相符。本病初期还可见鼻干、鼻痒、耸鼻、咽干、咽痒、干咳等症状。

临床常用银翘散加减,治以宣肺清热,疏风化痰,清肺驱邪而达平肝之效

 

2️⃣ 中期从肝胆论治,兼顾心脏

本病若继续进展,则病邪深入肝胆,兼及心脏。肺虚卫外不固,外感时令之邪未去,外风内伏,引动肝风,风火皆属阳,易从火化,肝为风木之脏,其声为呼,其变动为握,其华在爪,主筋,故临床多表现为急躁易怒、抽动频繁、舌红苔黄、脉弦。肝、胆为表里之脏,气机之 枢,主疏泄恶抑郁,气机不利,升降失常,水液失布化生痰湿,痰湿又可反阻胆气,从阳化热后变生 痰热也可扰乱胆宁,患儿常表现为心烦胸闷、狂躁、失眠。

 

本期患儿临床多表现为阴虚火旺或肝风内动、痰热扰神。病位在心、肝、胆,病变以火、风、痰症状为主,【临床表现】为抽动频繁、喉中有痰、心烦、急躁,甚至秽语、舌红、苔黄、脉弦等。

临证

(1)偏肝热风动者天麻钩藤汤以平肝熄风止痉,

(2)偏肝经痰火者温胆汤以清热涤痰止痉;

(3)偏肝风内动者风引汤以重镇潜阳、熄风止痉。

 

3️⃣ 后期从心肾论治,兼顾脾脏

本病若继续进展,则病入心肾,兼及脾脏,缠绵不愈,病性则由实转虚。肾为水火之脏,内蕴元阴、元阳,小儿肾常虚,容易出现阴阳偏颇,加之心火偏旺,容易出现水火不济,心神不宁之秽语、精神不集中等; 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亢盛而诱发肝风,出现抽搐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化源不足,水谷精微不能温养肌肉四肢,脾虚精微不能滋养先天,出现肾精不足,可见肌肉挛缩而颤小儿 “脾常不足”,易酿生痰浊、瘀血。

 

故后期多表现抽动幅度小,反复迁延不愈,喉中痰鸣,撅嘴、唇动,注意力不集中,心神涣散,懒动,虚烦不眠等症。此期多心脾肾虚,虚风内动,神不守舍,治以滋肾平肝或理脾缓肝或安神定志,补养心气。方选滋水清肝汤、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

 

  1. “静心止动方”

静心止动方是由我国著名儿科医师韩非教授首创的个性化中药方剂。它的提出源于养心平肝风的治法学说。为比较静心止动方和阿立哌唑治疗儿童抽动障碍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韩非教授将静心止动方用于治疗儿童抽动障碍,来探讨其对儿童抽动症状及相关损伤的疗效。

该方由珍珠母、煅龙骨、煅牡蛎、酸枣仁、柏子仁、僵蚕、牛蒡子、柴胡、牛膝、枳壳、地龙、蝉蜕和白芷等13味中药组成。

研究结果显示,静心止动方在缓解抽动症状及相关损伤方面的效果不逊于阿立哌唑,其安全性优于阿立哌唑,临床疗效高。故静心止动方值得考虑作为儿童抽动障碍的潜在治疗选择。

 

  1. 针灸

针刺疗法是传统中医的主要外治法之一,具有平衡阴阳、疏经通络的作用。针刺治疗抽动障碍主要是通过刺激经络腧穴,调畅气机,疏通经络,使机体阴平阳秘进而改善抽动症状。

尤海珍团队为研究针刺治疗儿童TD 12周的疗效。选取以下穴位:

【主穴】

四神聪(Ex-HN01)、神庭(GV24)、

头维(ST8)、率谷(GB8)、

【配穴】

若患者有面部症状,加合谷(LI4)。

若患者有眨眼、皱眉症状,则加前印堂(HN3)、前鱼腰(HN4)。

若患者喉咙出现奇怪的声音,有时会实施天突(CV22)和鱼腰(EX-HN4)。

该研究结果表明,针灸可能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手段,特别是针对声带抽搐来说

 

  1. 推拿

米蕴慧等结合抽动障碍病因病机及督脉通于脑的经脉络属特点,采用通督调神推拿法。

对照组 采用综合行为干预疗法结合中药治疗。综合行为干预疗法: 治疗人员可以通过询问病史判断患儿严重的抽动动作来进行干预,并且根据家长意愿给予熄风止动类中药方剂治疗。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措施基础上加用通督调神推拿法。 选穴: 百会,风府,风池,筋缩。

对上述所选穴位进行点、按、揉、推手法操作,之后与患儿进行互动式手法推拿。

结果显示,通督调神推拿法治疗 TD 的临床疗效较佳,且符合患儿与家长的亲子互动需求,依从性高,故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1. 耳穴疗法

耳穴疗法是极具中医特色的外治法,耳穴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加之耳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关系密切,四肢百骸在耳廓上也有相应穴位与区域,基于此,可通过刺激耳穴内促使经络传导,推动气血运行,从而达到疏通气血,调节脏腑,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冯璐等利用耳穴治疗的方便性及特异性,通过耳穴贴压心、肝、脾、胃、肾、内分泌等随症加减,伴随患儿能积极配合耳穴的治疗,达到调和脏腑、安神止痉之效。

 

【随症加减】 

眨眼、皱眉甚者加目 1、目 2 穴;

咧嘴、努嘴甚者加口穴;

清嗓子、干吭等口出异声者加咽喉穴;

皱鼻、吸鼻甚者加内鼻穴、外鼻穴;

耸肩、摇头者加肩、颈。

结论显示,耳穴贴压联合心理疗法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效果显著,有助于抽动症状及全身症状的快速改善,患儿使用安全性高,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家长可以做什么?

 

1、不要过于关注孩子症状,相信治疗后会好转;

2、给孩子平和稳定的环境和家庭支持;

3、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不要沉溺电子产品;

4、保证充足睡眠;

5、注意沟通和心理疏导,让孩子正确认识这种疾病,避免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6、让孩子学会适度放松,进行适量的户外活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