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医药发展协会官方Email: support@wtcma.org
+(313) 7479990 English 繁體中文

大中医全球化|医之大者杨少明:走遍世界弘医道—访迪拜皇室御用神医杨少明

https://www.sohu.com/a/753487017_120007153

医之大者:悬壶济世弘医道弘医道(第一集)

———访迪拜皇室御用神医杨少明

 

中国的医术在海外经得考验,才叫过硬。

传统的医道与现代科学结合,才叫创新。

                                                                                                                     中国的医药文化在海外创造经济效益,才叫发展。

妙手回春,治病救人,是一名医生应尽的本分;不断钻研,不断创新,是一名“好”医生的衡量标准;传播医道,泽被患者,则可称之为“大”医生,医圣张仲景曾经说过:“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可见,医之大者,除了要有卓越的医术,更要有传播医道和文化,济世救民的仁爱精神,杨少明,便是这样的一位“医之大者”。

对于西方世界而言,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医术就像是蒙娜丽莎的微笑一般,神秘莫测同时令人神往,杨少明,以其崇高的医德和卓越的医术,为这中国式“蒙娜丽莎的微笑”做出了一个完美的诠释,向西方世界展现了中国医术的无穷魅力和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美国专家,英国学者,甚至连阿联酋的酋长无不为之神奇的医术而拜服。

同时,这就像是一扇窗户,不但阿联酋人,甚至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凑过脑袋往里面瞧瞧:作为一个中国医生,他有什么能耐去医治连美国、英国、德国等多国专家、教授都无法治疗好的疑难杂症呢?

杨少明有很多的头衔,但有几个“第一”是最重要的——

第一个成为阿拉伯联合酋长私人医生的中国人;

第一个为巴基斯坦首相洛瓦兹·肖力夫把脉的中国医生;

第一个把中药针剂引到国外的中国人。

这几个“第一”,是杨少明传播中医文化,弘扬医道精神的最好注解,海外行医十七年来,从阿联酋到英国,从法国到坦桑尼亚,杨少明所到之处得到了多国领导人及国际友人的敬重,八千里路云和月,杨少明正是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豪情,实践着他悬壶济世的崇高理想。

担当使命:走上主修西医兼学中医的道路

杨少明出身于医学世家,祖辈和父辈皆为名医,哥哥也是学医的,从小耳濡目染,杨少明打下了扎实的医学基础,1983年,杨少明顺利地考上了同济医科大学卫生专业,主修西医,开始了他的行医之路。一次体育课上,杨少明接触到了八段锦。这种在12世纪形成的传统功法,具有较强的保健功能,伟大领袖周恩来晚年最喜欢的保健功法便是八段锦,八段锦动作柔和连绵,滑利流畅,看似简单的动作中又蕴藏着无穷的力量,这让年少的杨少明如痴如醉。

兴趣始终是最好的老师。很快,杨少明成为同济医科大学气功研究会最年轻的理事。“当时我是研究会里唯一的一名学生,其他的都是教授级别的。”杨少明告诉记者,在研究会的那段日子,受益匪浅,常会接触一些民间大师,自己很幸运,先后跟随25个师傅学习气功和民间疗法。

同时,杨少明越来越感到中国医术的博大精深,中医除了治病救人,更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中医是华夏文明的瑰宝,深烙着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印迹,这使得主修西医的杨少明“心向往之”。

一次偶然的机会,杨少明在《参考消息》上看到一个日本中医代表团来中国访问的报道。日本代表团扬言,日本的中医在五年以内会超过中国,因为中国的中医教材只是科普,在临床上使用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年少的杨少明,他无法接受中医成为日本人口中的“东洋医学”,杨少明感觉到肩上肩负着很大的责任,这是一种把中国的医学传承、发扬下去的使命,不仅仅因为自己是一名医科生,更因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杨少明踏上主修西医同时兼学中医的道路。

一个人的使命感越是强烈,那么他的工作激情与生活热情也就越发强烈。杨少明也是如此,不仅完成一个学期80多个小时的课程,还花大量的时间自学中医、针灸和练习气功。

功夫不负有心人,大二那年,在同济医科大学举办的首届应用理工文科医学交流会上,杨少明的《耗散结构与气功锻炼》被录用,成为唯一一位在学术报告厅做学术报告的学生;在《科学与气功》杂志上,他又发表了《气功对自律性细胞的作用》,成为全校第一个在全国性杂志发表文章的学生;西医临床实习的空余时间,跟随襄阳中心医院针灸科的主任学习针灸,并开始在中心医院办气功学习班,得到医院领导高度赞赏,许多当地领导都来参加学习班。

有了在同济医科大学气功研究会上的这段经历,大学毕业后,杨少明顺利地进入了省委组织部的高干医院——湖北省梨园医院。当院长刘汴生问及你是学预防医学的,为什么想从事临床工作?这个刚毕业的小伙子坚定地回答到:“我热爱临床工作,喜欢为病人看病!”

经受考验:“望诊”疗法治好顽症

1990年,湖北省罗田县的一次水灾成为杨少明医学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鞭策,也让他更深入地了解到中医四诊的精髓。

当时,杨少明应医院领导号召参加了湖北省救灾医疗队。到罗田县救灾时,一位老人来找杨少明看病。当杨少明问到老人哪里不舒服时,老人却地说:“你们是省里来的医生,瞧病就瞧,为什么还要问呢?”杨少明愣住了——

杨少明马上联想到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这是中医最基础的诊断方式,《难经》则对中医四诊做了非常精辟的概括:“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老人家的话,是在告诉他根本没有达到“望”的要求,也是从那时起,他知道了民间有很多厉害的医生,可以通过“望”,就能诊断出患者的疾病,于是,杨少明开始逐步深入探究中医里的“望而知之谓之神”。

1992年,杨少明参加了湖北省元极学研究会成为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随后参加了首届针灸国家标准化学习班系统学习中医知识。一年后,他又成为湖北省峨眉气功研究会的理事长,之后又跟随道教名家学习过道教内功内丹术、气功大师学习养气功、藏秘气功等,先后发表《社区老年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元极营养学概论》、《颈椎病防治疗效观察》、《颈椎病防治功》、《养气功》、《藏密功》、《皇极内涵及应用》、《元极全息观》、《妊娠期间练功宜慎》、《气功开发智力机理探讨——论觉悟与开慧》、《元极功带功效应的流行病学研究》等学术性文章,获得过各种奖项。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