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蒿的鉴别方法
青蒿为少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草蒿。具有清热解暑、除骨蒸热、截疟的功能。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痨热、疟疾寒热,温热黄疸等病症。
来源 青蒿:又名臭蒿、细叶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L.的全草。
产地与分布 全国各地多有分布。多自产自销。
鉴别要点 青蒿(黄花蒿),茎圆柱形,未开花嫩枝,叶片多数羽状分裂,多破碎;带花穗或果穗的枝,叶片稀少或脱落,总状花序,具特异香气,味苦。
名典鉴别
①《神农本草经》:“草蒿味苦寒。一名青蒿。生川泽。”
②梁·《名医别录》:“青蒿生华阴川泽。”
③陶弘景曰:“处处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杂香菜食之。”
④五代·韩保昇曰:“嫩时醋淹为俎,自然香。叶似茵陈蒿而背不白,高四尺许。四月、五月采,日干入药。”
⑤宋·苏颂曰:“青蒿春生苗,叶极细,可食。至夏高四五尺。秋后开细淡黄花,花下梗结子,如粟米大,八九月采子阴干。根茎子叶并人药用……”
⑥寇宗奭曰:“青蒿得春最早,人剔以为蔬,根赤叶香。沈括《梦溪笔谈》云:青蒿一类,自有二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
本草谓之青蒿,亦有所别也。陕西银绥之间,蒿丛中时有一两窠,迥然青色者,土人谓之青蒿。茎叶与常蒿一同,但常蒿色淡青,此蒿深青,如松桧之色。至深秋余蒿并黄,此蒿犹青,其气芬芳。恐古人所用,以深青者为胜。不然,诸蒿何尝不青?”
⑦明·《本草蒙筌》:“草蒿。川谷川泽,随处有生。叶实根茎并堪入药,春夏采用茎叶为宜。”并言及邪蒿、牡蒿等。又按:“谚云三月茵陈四月蒿,人每诵之。
祗疑两药一种,因分老嫩而异名也。殊不知叶虽近似,种却不同。
草蒿叶背面俱青,且结花实;茵陈叶面青背白,花实全无。
况遇寒冬,尤大差异。茵陈茎干不凋,至春复旧干上发叶,因干陈老,故名茵陈。
草蒿茎干俱凋,至春再从根下起苗,如草重出,乃名草蒿。发旧干者三月可采,产新苗者四月才成。”
⑧李时珍曰:“青蒿二月生苗,茎粗如指而肥软,茎叶色并深青。其叶微似茵陈,而面背俱青,其根白硬。七八月开细黄花颇香。结实大如麻子,中有细子。”
⑨清·《本草求真》:“青蒿性禀芬芳。其形有类山茵陈。……使子勿使叶,使根勿使茎。”
快速鉴别 茎呈圆柱形,直径2~8mm。表面黄棕色,具纵向棱线,质硬,折断中央有白色髓。
未开花的嫩枝,具多数羽状分裂的叶片,细碎成线状,质脆,易碎裂。
带花穗或果穗的枝,叶片稀少,或多已脱落。花成复总状花序,多已脱落。具特异香气,味苦。